找到相关内容752篇,用时5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定慧相资歌

    纯阴。烂物刳正命。若将正慧照。自然万法明如镜。  偏修慧纯阳。枯物成迂滞。须凭妙定助观门。如月分明除雾翳。劝等学莫偏修。从来一体无二头。似禽两翼飞空界。如车二轮乘白牛。即向凡途登觉岸。便于业海泛慈舟。或事定制之一处无不竟。或理定唯当直下观心性。或事观明诸法相生筹算。或理观顿了无一无畔。定即慧非一非二非心计。慧即定不同不别绝观听。或双运即寂而照通真训。或俱泯非定非慧超常准。一尘入定众尘起。...

    宋 延寿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4947864.html
  • 佛教的智慧及其源泉

    ,见于初禅,得无障碍;而阿律,见阎浮提,如观掌中菴摩罗果。诸菩萨等,见百千界;十方如来,穷尽微尘清净国土,无所不瞩;众生洞视,不过分寸。”   那么,究竟什么是禅定呢?禅定,是)与定(三摩地)的通称。讲到禅定,必须分别介绍一下、三摩地、三摩钵底、三昧发得。   ,略称,意译为“静虑”、“思惟修”等,指一种通过修行锻炼而达到的安定、寂静而又意识清明澄澈的心境。   三摩地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1249773.html
  • 六祖与《坛经》思想

    可以肯定它在当时的思想浪潮中的价值和对禅宗的重大影响。  是梵语""DHYANA一词的简称,译为弃恶、功德丛林、思维修等义;新译为则为静虑、禅定,是属於色界的心地定法。印度禅法成为很早在释迦之前...宝座上端坐思维,降一切心魔,成就无上正道。由于应用了此内证之法,所以,?quot;"一法列入六波罗密教纲中。""一词,在印度是制心于一处思维观法之意,原为一种修炼方法的通称,也就是一种调心、...

    释宗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350607.html
  • 比丘与佛悟禅

    佛佗在郁卢吠罗村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开悟,成为一个大彻大悟的智者。   一日,有一比丘僧前来问。   比丘:“生与死孰苦孰乐?”   佛说:“有生命就会有死亡,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,变化不已...时,滴海水便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。”   比丘:“对于真理,人应如何去辨析?对于世俗哲理又如何接受呢?”   佛说:“不可因为传说,就信以为真;不可因为经典所载,就信以为真;不可因为合乎传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5752745.html
  • 心灵的解放

    如果你留心地喝,无妨,是不是呢?师父!”  “如果你真的留心,”他回答:“在一开始你就不会喝!”  五、曼谷有份杂志大力吹嘘一位用定力治疗疾病的禅修者,并提及他如何被我证明已达到的境地。这听起来...广阔的世界。天鹅安慰它说:“嗨,没问题,我们有机会带你上去看看吧。”于是它们取了一根树枝:两只天鹅分别衔着树枝的两端,而它们叫乌龟用嘴巴衔住中间。一切准备就绪。它们一再提醒乌龟千万别开口讲话,然后,...

    阿姜·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1153701.html
  • 欲盖弥彰

    喜怒哀乐和一切情识没有发动的时候,这是什么气象?不是一念未生,不落边际,中道未失之时么?烈风暴雨和四季寒热不曾到来的时候,这是什么境界?不是一尘不染,万象宁静,太和保合之时么?这个道理蕴藏在人人性海中时,便叫中和。推行到交际一边,便成忠恕。划入大菩萨修证的界域中来,便叫圆修六度。  怎样叫圆修六度?能寂定,不妄动,然后中道不致失坠,便叫做波罗蜜(即止观双修),能放开度量,容受一切而不较量...

    雪 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5753745.html
  • 三教归一对中国文人思想的影响

    同归无异路。”(《睡坐晏起》)并自注曰:“道书云“无何有乡”,禅经云“不用处”。二者殊名同归。”晚年写《三适》诗时,又有“不动处,混沌未凿时”之句。辞官归乡后,在《遇物感兴因示子弟》诗的结尾中,又说...喜爱,谈“”与当年的谈“玄”一样,即是文人们修性脱俗的手段,也是他们结友愤世的工具(也有些人谈禅是为抬高身价)。苏轼号称东坡居士(苏东坡名由此而来),家中供有十八罗汉像,三苏中另二苏(苏洵、苏澈)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10460298.html
  • 过去七佛简介

    一切,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希求,经过六年的苦修,在一次夜晚的修禅中,他顺次经历的四种境界,然后继续集中精神,做最大的努力,就在那晚证悟了生命的真相,成就正觉。从此以后,他被称为佛陀。并到处说法,组织...Sikhin)、毗舍婆佛(Visvabhu)、拘留孙佛(Krakucchanda)、拘含佛(Kanakamuni)、迦叶佛(Kasyapa,又称燃灯古佛 Dipankara),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54469764.html
  • 的境界——超越相对

    的境界——超越相对  禅系梵语的音译,义译为坐禅或静虑。在我国佛教之中,除称名念佛宗与律宗之外,殆无一宗不讲修禅者。所以从广义讲,所谓佛教大体都可以说是禅宗,可是在里面,有小乘,有大乘,又有如来与祖师。从另一种说法,禅又可以大别为习禅与祖师二种,小乘与大乘如来都把看做是成佛或悟道的方便或手段,这些都是修习之,所以叫做习禅。而禅宗之不是修习之,换句话说,禅宗是不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770471.html
  • 色业处的基本理论

    。」此智能亦名为「名色差别智」(nama rupa vavatthana bana)。  在辨明一切名色法时,若禅修者还未证得,可省略与有关的名色法。然而,若他能够证得,他应辨明并以观智观照他所证得的名色。  二、他必须正确、如实知道这些名色法的因,这智能是「缘摄受智」(paccaya pariggaha bana)。  由于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,能够清楚、明显及正确知道作为观禅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285373624.html